--MTT--

Monday, December 11, 2006

赤足的脚印
丁杰隆

晨鸡未啼,月轮悬挂于隐隐约约中,只因为细雨连绵,雾云迷茫。

这是吉隆坡的凌晨,烟雨迷蒙。

……

何谓历史?何谓现代?吉隆坡恍然游走在两者之间。

经过岁月的洗礼,我欲婉娈不了昨夜情怀。吉隆坡发源地之美,是方圆一公里展现了其独特的战前历史建筑、文化与种族分布。然而,百年的沧桑消磨,现存具文化价值的遗产还剩多少?

“历史,是随波逐流,还是永垂不朽?”

当然,凡走过必留有痕迹。

我爱祖国马来西亚,更爱伴我成长的吉隆坡。也许,只有晨游,才能把历史遗留的精髓,在夜阑人静中呈现于眼前。白昼,这儿在在皆是繁荣的人文活动及现代化。

意志告诉我,没有游梦。我正清醒思索,为我的理想而编撰。

此刻的我,正站在八达岭山岗上,欲往苏丹街而去。

苏丹街,正是我的目标。

脚踏的小山丘,是吉隆坡少有的山丘,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,从叶亚来时代伊始,经历无数战争、殖民占领。每逢战事,兵家必争之地莫不过于它与对岸马来亚银行大厦所处的山丘。因为可以鸟瞰阅读巴生谷平原。

往事历历,耳蜗犹然沉醉于炮火弦音,声声入耳。

这里是我的学校,尊孔独中,一所百年老校依山而建,亦见证了吉隆坡的兴衰。它曾是蝗军的指挥部,亦是华文教育的中流砥柱,抚育了无数国家栋梁、杰出校友。

街道,纯恃为我而不眠、不歇息。

街灯,依然照映前路的光明。

“太寂静了!”

细雨鸣声,水沟的潺潺流水声外,就是脚步的轻踏声。

我继续在漫走,细雨的溅踏,依然浇不灭我的热情洋溢。

远处,传来了报纸的堆叠声韵。尽管这是细雨天,尽管现在是凌晨,为了生计,报贩似不在乎。纵使历尽数载的变化,墙上色泽的退化,人镜白话剧社的五脚基,给予了温暖,数十年来守护了他们。

这是中文报的分发中心,而巫印报的分发中心则在两河流域东岸的美丹巴刹。从而考究得知,当时的华族同胞聚居于河岸以东的中部至茨场街,马来人居住在北部的爪哇街,印度人则齐聚附近。河岸以西则是日不落帝国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,也就是现在的独立广场。

白话剧社隔旁为积善堂。历史的摧残沧桑,只剩一片门墙。它曾是老人院、殡仪馆,更免费替贫困的老人处理丧事。站在入口,身旁掠过的冷风,不寒而栗。

积善堂正对就是苏丹街。

街道两旁的建筑带有中国南来的设计。两层式店屋,建筑材料木板为主,屋顶陡斜,难得一见的还有木条式拉门及窗户。

我续沿街道而去,虽然毫无生气,却可凭空体验白天的活跃繁荣。

沿道的建筑参差不齐。因为随着时代的变革,光阴的流逝,发展的洪流,及殖民政府的替换,中国南部风格的建筑逐步改变,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。

这儿曾有荷兰红砖式的建筑物,可是被人们的愚昧刻意洗刷上了不同颜色。这儿也有三层楼的欧洲古典式设计,浮雕、凸雕,窗框华丽,还置有罗马式柱子。

我漫步的遮雨道,正是独特的五脚基。

五脚基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建筑史中相当重要的构造。因为东南亚常年高温多雨,经过英国殖民政府的周全规划,规定要在店屋前留下五尺宽空地,充当避雨遮阳的人行道,所以称为五脚基。

可是后来城市大兴土木,为了置放水道管于街道下方,填土增高了街道,五脚基反而变低了。从此,可以籍“高矮”几尺来解读建筑建成的年代。愈低,表示建筑物年代愈久。

苏丹街,据知是纪念早期雪兰莪内战期间的著名苏丹阿都拉而命名。

今晨的细雨,似乎没去了朋友的记忆。

也许,他们的心中象征,只有大众书局。

……

蓦然回首,东方的晨光已逐渐昂昂升腾。

细雨,停息了。

轻快铁的匆忙敲响了耳蜗。

脚步,停歇了。

我深知,我即将回到现代,人类又开始复活了。

“还是回校舍吧!”

……

这只是一条短途的旅程,因为我对历史、文化的在意、执著,它让我着迷了。

资本和功利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,时代变了,华人也变了。

然而,华族历史、开辟历史,甚至民族教育,仍然得不到正名的机会。我们有好好深思吗?

文化就是族人的根。没有文化,就没有族群的存在。

“历史,是随波逐流,还是永垂不朽?”

我不晓得。

(1400-1500字)
posted by 字庭^^ at 10:29 AM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